戊型肝炎

2025年4月10日

重要事实

  •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脏炎症。
  • 2021年,戊肝病毒导致3450人死亡,估计全球有1947万例急性戊肝病例;在全球急性肝炎造成的残疾调整生命年中,5.4%由戊肝病毒造成(1)
  • 戊肝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传播。
  • 戊肝见于世界各地,但最常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东亚和南亚。
  • 一种预防戊肝病毒感染的疫苗已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获得许可,并已被用作疫情应对工具。

概述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脏炎症。戊肝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经口进入人体。它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戊肝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2-6周就可自愈。它偶尔发展成一种称为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的重病,可能会致命。

传播

戊肝感染见于世界各地,往往发生在缺乏基本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卫生服务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感染病例可能暴发,也可能散发。戊肝病毒有四种导致人类疾病的主要基因型(即基因1型、2型、3型和4型)。各基因型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地理分布。戊肝病毒基因1型和2型主要感染人类,而基因3型和4型主要感染非人类哺乳动物,偶尔会在人类中引起人畜共患病。基因3型和4型主要是经动物传播至人类,通过食用未煮熟或未煮透的肉类而感染,环境也可能是一个感染源。

基因1型和2型是非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最普遍的戊肝病毒基因型,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疫情,导致数以百计乃至数以千计的人感染。有些疫情会出现在存在冲突和人道主义紧急状况的地区,例如在环境卫生和安全供水特别困难的战区、难民营或流离失所者收容所等地。

症状

戊肝病毒的潜伏期从发生暴露后的2周到10周不等,平均5-6周。感染者从发病前几天到发病后3-4周排出病毒。

在高流行区,有感染症状的病例最常发生在15-40岁的年轻人中。在这些地区,虽然儿童会受到感染,但由于他们通常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无黄疸病症,因此往往得不到诊断。

肝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

  • 最初几天出现发低烧、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和呕吐;
  • 腹痛、瘙痒、皮疹或关节痛;
  • 黄疸(皮肤发黄),尿色深和大便颜色变浅;以及
  • 肝脏轻微肿大,有压痛(肝肿大)。

这些症状可能与流行地区其他形式的肝炎或其他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黄热病和疟疾)期间出现的症状难以区分。症状通常持续1-6周。

戊肝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急性戊肝可能很严重,导致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这些患者面临死亡风险。患有戊肝的孕妇(尤其是第二孕期或第三孕期的孕妇)面临较高的急性肝衰竭、流产和死亡风险。如果在第三孕期染上戊肝,高达20%-25%的感染孕妇会失去生命。

已有免疫受抑制人群(尤其是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器官移植者)患慢性戊肝的病例报告,但并不常见。

诊断

戊肝病例在临床上与其他类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或可能引起黄疸的其他传染病没有区别。但当有以下流行病学情况时往往可以作出强烈疑似病例诊断,比如在已知的疾病流行区多处发生多起病例,在水可能遭受污染的环境中,当孕妇病情较重时,或甲肝已被排除时。

戊肝确诊通常需要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该病毒的特异性抗戊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已有供实地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另外,可通过实验室检出血清中的高浓度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予以诊断。

还可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验方法检测血液和大便中的戊肝病毒核糖核酸。这种检测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设施。在不常发生戊肝的地区以及不常出现戊肝病毒慢性感染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采用这一检验方法。

治疗

目前还没有能改变急性戊肝病程的特异抗病毒治疗方案。由于戊肝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肝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不必要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如果发生暴发性肝炎,则需住院。对于有症状的孕妇,也需考虑住院治疗。

预防

预防是控制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应确保暴露于戊肝病毒的孕妇能够获得适当的信息和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人群中传播戊肝病毒和感染戊肝:

  • 维持公共供水系统的质量标准;
  • 建立妥善的人类粪便处理系统。

从个人层面,可以通过下列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避免使用洁净度不明的水和冰。

戊肝病毒防控主要依赖于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措施,但在本应收效最大的环境中,这些措施往往未得到充分实施。

目前唯一可用的戊肝疫苗是HEV 239疫苗(Hecolin®),为保护弱势群体和遏制疾病暴发提供了机会。

自2011年以来,该疫苗已在中国获得许可,≥16岁的健康成人可通过肌肉注射方式接种3剂疫苗(0,隔1个月,隔6个月)。该产品以预装注射器形式提供,正式保质期至少为36个月。中国一项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尤其在≥16岁成年人中,该疫苗高效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2年3月,非洲大陆在接种戊肝疫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应对南苏丹Bentiu暴发的戊肝疫情,无国界医生组织支持南苏丹卫生部开展了戊肝疫苗接种运动。共开展了三轮疫苗接种活动,每轮为包括孕妇在内的24 000多人接种了疫苗。正如世卫组织在其2015年戊肝疫苗立场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戊肝疫苗来减轻戊肝疫情的后果。

2023年开展了第二次接种疫苗活动,以应对南苏丹Jonglei州Fangak县的疫情。

世卫组织的应对

戊炎疫苗是在国际疫苗供应协调小组(ICG)机制下批准的第五种疫苗。世卫组织目前正与有关专家和全球合作伙伴合作,努力为应对疫情提供疫苗。

此外,世卫组织于2014年发布了《水源性戊肝疫情:认识、调查与控制》技术报告。该手册提供了与戊肝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有关的信息,并指导公共卫生当局如何应对戊肝感染疫情。

世卫组织在应对全球疫情以及快速发现和核查突发卫生事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世卫组织全球监测系统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监测公共卫生威胁。各方定期向世卫组织通报戊肝疫情。必要时,为支持会员国,世卫组织采取3级统一应对措施。2024年,世卫组织在协调和应对乍得、南苏丹和中非共和国等国戊肝病毒疫情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艾滋病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战略》(GHSSs)指导卫生部门实施有战略重点的应对措施,以实现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和丙肝)以及性传播感染的目标。

世卫组织每年都组织开展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作为其9项年度重大卫生宣传活动之一),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在2024年世界肝炎日,世卫组织以“积极行动,时不我待”为主题,强调急需扩大病毒性肝炎预防、检测和治疗服务,以预防肝脏疾病和癌症,争取实现到2030年消除肝炎目标。

 

参考文献

  1.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 Acute hepatitis E—Level 4 cause, https://www.healthdata.org/research-analysis/diseases-injuries-risks/factsheets/2021-acute-hepatitis-e-level-4-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