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总干事
陈冯富珍博士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冯富珍博士曾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学位。她于1978年加入香港卫生署,在那里开始了她的公共卫生职业生涯。
1994年,陈博士被任命为香港卫生署署长。在她作为署长的9年任期内,她启动了新的服务以预防疾病传播和促进更佳健康。她还采取新的行动以改善传染病监测和应对,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确立更好的地方和国际合作。她有效地处理了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暴发。
2003年,陈博士加入世卫组织,担任人类环境保护司司长。2005年6月,她被任命为传染病监测与反应司司长以及负责大流行性流感的总干事代表。2005年9月,她被指定为主管传染病部门的助理总干事。
2006年11月9日,陈博士当选为总干事。2012年5月的第六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任命陈博士再度当选为总干事。陈博士的新任期将于2012年7月1日开始并持续到2017年6月30日。
前任代理总干事:安德斯•努德斯特伦博士

安德斯•努德斯特伦博士(Dr Anders Nordström )自2006年5月23日至2007年1月3日担任世卫组织代理总干事。他在总干事李钟郁博士于2006年5月22日突然去世之后被任命担任此职。
在这之前,努德斯特伦博士自2003年7月起一直担任世卫组织主管一般管理的助理总干事。
作为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毕业的一名医生,努德斯特伦博士具有综合基层、国家和国际卫生政策与计划以及战略领导方面发展经验的背景。
他被委派的第一项国际任务是参加瑞典红十字会在柬埔寨的工作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伊朗的工作。他为瑞典国际开发合作署(SIDA)工作了12年,其中包括3年在赞比亚作区域顾问,4年在斯德哥尔摩担任卫生司司长。在这一期间,该署与联合国机构和其它全球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大约18个国家的卫生发展和减贫规划提供支持。
2002年期间,他担任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的临时执行主任。在这个职位上,他通过管理秘书处、制定工作计划、预算和招聘工作,为基金的现有结构奠定了基础。
在加入世卫组织之前,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以卫生系统和人力资源问题为特殊重点的全球卫生政策的对话。
努德斯特伦博士于2003年7月担任世卫组织一般管理部门的助理总干事,其任务是支持实施李钟郁博士关于实现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组织的设想,使这个组织能够“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他与总部、区域和国家级的同事以及会员国及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在加强计划和预算工作,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确保加强透明度和问责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李钟郁博士

李钟郁于2003年1月28日由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提名担任本机构总干事一职并于5月21日经世卫组织会员国选举担任这一职务,任期5年。
在出任总干事之前,李博士曾作为一名世界领导人领导了应对国际卫生与发展的两项最大挑战 – 结核和疫苗可预防的儿童疾病。自2000年担任世卫组织控制结核司司长以来,李博士利用他以前作为疫苗和免疫全球规划领导人的经验,迅速创建了国际公认的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全球公立 – 私立卫生伙伴关系之一,即控制结核全球伙伴关系。《波士顿环球报》赞扬李博士具有创建共识和“促使原对立方一起工作”所需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段。李博士使包括世卫组织会员国、捐助者、非政府组织、工业界和各基金会在内的250多个国际伙伴卓越和复杂的联盟得以发展。
李博士在结核控制和疫苗方面的工作显示他个人把减少贫穷的卫生干预措施作为战略重点。在加速推动实现全球免疫目标(包括根除脊髓灰质炎)和加快实现全球结核控制指标的进展方面,他领导作出的努力将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产生巨大的贡献。在控制结核司就职之后不久,他发起了全球药物基金,即提高获取结核药物能力的一个新的行动。在若干多边机构、政府和基金会的大量财政支持下,全球药物基金已产生了显著影响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个样板,可用以提高获取艾滋病毒/艾滋病和疟疾等贫穷造成的其它疾病的能力。
他致力于行动并立足国家,从而确保最有价值的是成果 – 从他职业生涯早期开始,这一特征就显而易见。他从1990年到1994年在西太区作为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领导人,使该区域报告的脊灰病例从5,963例减少到700例。1994年,李博士被调往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任世卫组织疫苗和免疫全球规划主任兼儿童疫苗行动执行秘书 – 即促进为儿童研制新的和改良疫苗的一个全球运动。他作为一个具有远见的领导者和强有力的管理人员,很快博得了名声。《美国科学杂志》在1997年称他为世卫组织的“疫苗沙皇”。他负责了疫苗和免疫全球规划的一系列战略性发展。其中包括与工业界合作的开放措施,疫苗和免疫全球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使命的审评,1994年至1998年期间从1500万美元到近7000万美元的供资增长,以及确保职员达到最高技术能力和提高妇女在专业类职位中所占比例的管理改革。
在1998年作为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高级政策顾问参加新组建的内阁之后,他密切参与了世卫组织的改革过程,并通过加强本组织的区域和国家机构,维持了支持会员国的坚定承诺。作为总干事的特别代表,他负责了世卫组织多项至关重要的行动,包括在非洲之角和东帝汶的行动。
李博士可能比多数人对世卫组织有更充分的了解,因为他在本组织国家、区域和总部各级的技术、管理和决策职位工作了20年。他于1983年作为南太平洋地区的一名麻风顾问开始了在世卫组织的职业生涯,一年之后被任命为南太平洋地区麻风控制小组组长。在1986年,他被调到马尼拉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最初在麻风控制区域规划,后来担任慢性病问题区域顾问。
自从李博士出任总干事以来,本组织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包括公共卫生;批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世卫组织谈判的第一项公共卫生条约);2005年通过新修订的一整套《国际卫生条例》;领导对禽流感、亚洲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的卫生反应。
总干事发表了若干里程碑性的出版物,目的是推动对世界面临的一些最重大卫生挑战作出切实反应,主要是侧重于艾滋病治疗差距的年度《世界卫生报告》(2004年);孕产妇和儿童面临的惊人的痛苦和死亡负担,呼吁“珍爱每一个母亲和儿童”(2005年);并承诺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人力危机(2006年)。2007年报告的主题是卫生与安全,强调了卫生、和平与人类安全之间的重大关系。
在加入世卫组织之前,李博士在美属萨摩亚LBJ热带医学中心工作了两年。他是大韩民国国民,在汉城国立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并在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李博士生于1945年,遗有妻子和儿子,以及两个兄弟,一个姐妹及其家人。
布伦特兰博士

中岛宏博士

哈夫丹·马勒博士

哈夫丹·马勒博士连任三届世卫组织总干事,1973年至1988年在任。
他于1923年4月21日出生于丹麦维维德,2016年12月14日在瑞士日内瓦去世。
马勒博士1948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学位。毕业后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他最早的国际活动是在不发达国家的结核病防治和社区工作:1950至1951年,他指导了红十字会在厄瓜多尔的结核病防治行动。
1951年,马勒博士加入世卫组织,然后在印度工作近十年,担任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高级官员。1962年,他被任命为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结核病处处长,1969年被任命为项目系统分析司司长。
在马勒博士领导下,世卫组织增加了加强基本卫生服务的项目。这些项目是正式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前身。1970年,马勒博士被任命为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并继续指导项目系统分析司的工作。
1973年,马勒博士当选世卫组织第三任总干事。同年,世卫组织执行委员会发布《促进发展基本卫生服务方法的组织研究》报告,并开始在纵向(单个疾病)和横向(卫生系统)方法之间寻求平衡。
在世卫组织工作期间,马勒博士相信穷人和弱势群体应获得尽可能最好的卫生保健服务。这使他强烈关注卫生系统的发展。
1975年,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联合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满足基本卫生需求的替代方法》。报告研究了成功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使世卫组织开始重构其促进初级卫生保健的方法。
1976年,马勒博士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发布“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1978年,他再次当选总干事。1979年,世卫组织发表首份《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该战略的重要要素仍然体现在世卫组织努力帮助各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工作中。
马勒博士完成了他的前任坎道博士开始的工作,看到天花被消灭。该成就导致设立免疫扩大规划。在马勒博士的三个五年任期内,全球儿童免疫接种率从5%增加到50%。
马勒博士在很多问题上直言不讳。他对不讲究卫生、时尚饮食、误导人的药品标签及对昂贵卫生技术的依赖提出警告,还倡导制定政策鼓励新妈妈母乳亲喂。世卫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第一版也是在他的领导下发布的。从世卫组织退休后,马勒博士继续关注生殖权利和计划生育问题。他担任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领导直至1995年。
马戈林诺•戈梅斯•坎道博士

马戈林诺·戈梅斯·坎道博士是世卫组织第二任总干事,1953年至1973年在任。
坎道博士在任的20年间,世卫组织从81个会员国和900万美元预算发展为138个会员国和1.06亿美元预算。坎道博士最被人铭记的是他在对天花、疟疾和盘尾丝虫病的斗争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
坎道博士于1911年5月30日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1983年在日内瓦去世。他在里约热内卢州医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接受医学教育。
布罗克•奇泽姆博士

布罗克•奇泽姆博士在1948年至1953年期间担任世卫组织第一任总干事。
奇泽姆博士于1896年5月18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奥克维尔市,于1971年2月4日在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