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暴发新闻

Disease outbreak news - 印度

2021年9月24日

形势概述

2021年9月4日,喀拉拉邦卫生部在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区报告发生一起尼帕病毒病孤立病例。

疫情描述

2021年9月4日,喀拉拉邦卫生部在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区报告发生一起尼帕病毒病孤立病例。尼帕病毒病死亡率相对较高,是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世卫组织区域一种新出现的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这是该病在印度第五次暴发。

8月29日,一名12岁男孩出现低烧,家人将其送往当地医疗机构就医。8月31日,因病情恶化,病人被转到几家医院。9月1日,患儿病情持续恶化,家人要求将其转到科泽科德的另一家医院。

9月3日,将患儿血浆、血清和脑脊液样本送往印度浦那国家病毒研究所。9月4日,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确认病人血浆、脑脊液和血清样本中存在尼帕病毒,通过ELISA血清学检测确认血浆样本中存在IgM抗体。9月5日,患儿死亡,当天在科泽科德对其进行了安全埋葬和火化。

截至9月6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接受隔离的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和患儿亲人。

公共卫生应对

采取了以下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 邦政府召开高级卫生官员会议,计划和实施应对措施;
  • 成立区核心委员会,并为所有利益攸关方发布区尼帕病毒病行动计划;
  • 自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派出一个多学科中心小组,前往喀拉拉邦提供技术支持。立即采取了公共卫生措施,包括在家庭、医院、村庄和地形相似的地区主动发现病例,特别是在位于科泽科德区东南部的马拉普兰区;
  • 向公众提供有关尼帕病毒病传播和预防措施的风险沟通信息;
  • 邦行政部门向与喀拉拉邦接壤的卡纳塔克邦的姆苏鲁、曼加卢、查马拉詹那加和科达古区发出了警报。

世卫组织的风险评估

尼帕病毒病是世卫组织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一种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意义的新发人畜共患病,该病毒的天然宿主狐蝠科果蝠在这些区域广泛存在。1998年在马来西亚暴发疫情期间首次发现该病,随后所有疫情都发生在亚洲部分地区(印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食用受污染的食品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均可导致传播。以前的疫情具有季节规律性,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且与若干因素相关,如蝙蝠繁殖季、蝙蝠释放的病毒增加和水果收获季。病死率在40%到100%之间。

在印度,2001年在西里古里镇首次报告出现尼帕病毒病疫情,随后于2007年在纳迪亚区发生第二次疫情,两次都发生在西孟加拉邦。2018年,在科泽科德区报告出现一起疫情,2019年,在科钦区报告了另一起疫情,这两起均发生在喀拉拉邦。狐蝠属蝙蝠是2018年喀拉拉邦疫情的可能来源。

目前的孤立病例报告发生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农村地区,该地曾在2018年报告出现过疫情。印度过去曾有控制尼帕病毒病疫情的经历,并已展示有能力开展疫情控制活动,包括病例发现、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接触者追踪和风险沟通。该事件为一起孤立病例,国家一级的风险较低,区域一级的风险也较低。

世卫组织的建议

虽然目前还没有已获得许可的疫苗或治疗方法,但已经研发出了实验性单克隆抗体,可在同情使用条件下用来治疗尼帕病毒病。病例管理应侧重于向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建议给予重症支持治疗。

有证据表明,在狗、猫、山羊、绵羊和马等若干家畜中存在尼帕病毒病。避免接触流行地区的蝙蝠和染病动物,避免食用蝙蝠咬过的水果,避免饮用生椰枣树树汁/棕榈汁/果汁,就可预防尼帕病毒病。通过彻底清洗水果或水果制品,并在食用前去皮,可以防止感染以及通过水果或水果制品发生国际传播的风险,如受到染病果蝠的尿液或唾液污染的生椰枣树树汁/棕榈汁/果汁。

在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时应始终采取标准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防医源性感染。救治疑似尼帕病毒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应立即与当地和国家专家联系,以获得指导并作出实验室检测安排。

对所有尼帕病毒病确诊和疑似病例,均要求进行安全而体面的埋葬。

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这一事件的信息,世卫组织建议不要对印度实行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