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保健、视力损害和盲症:屈光不正
2024年8月21日 | 问答
屈光不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部疾病。由于眼睛的形状或长度出现异常,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线模糊。有几种类型的屈光不正:
- 近视:难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 远视:难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 散光:由于眼角膜或晶状体出现不规则弯曲而导致视觉扭曲,致使难以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以及
- 老花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即40岁以后),难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并且这种现象几乎普遍存在。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导致儿童和成年人群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矫正,屈光不正会对患者的福祉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会导致儿童学习成绩差、在职成年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和生产力损失以及老年人的社会孤立。
在全球范围内,估计只有36%因屈光不正而导致远视力损害的人佩戴眼镜。另外,有超过8亿人存在近视力损害(即老花眼)问题,这可以通过佩戴阅读眼镜来加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屈光不正护理的人数预计会在未来十年里大幅增加。预计到2030年,老花眼患者将达到21亿例,这也是人口老龄化过程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预计到2030年,近视患者将增加到33.6亿例,这将主要是由可改变的生活方式相关风险因素导致的。
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下降可通过佩戴适当的眼镜、隐形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来加以完全矫正。眼镜无疑是在全世界用于解决屈光不正最常用的干预措施。眼镜是一种非侵入性辅助产品,是《世卫组织重点辅助器具清单》和《世卫组织重点医疗器械清单》的一部分。
虽然老花眼、远视和散光是不可预防的,但有一些策略可能有助于推迟儿童近视的发病和减缓其进展。这包括白天至少在户外活动90分钟、在从事近距离工作活动期间要定期休息以及坚持使用处方眼镜或其他光学干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可能会降低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成高度近视以及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尽管有简单的视力矫正干预措施可供使用,如佩戴眼镜,但在增加屈光不正服务覆盖率方面仍然存在若干挑战。首先,在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妇女、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等服务不足的社区或人群中,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的负担往往比较高。其次,在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环境中,屈光不正服务没有得到政府投资的优先考虑,也没有被充分纳入卫生系统。屈光不正服务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这可能会产生服务的可用性、可负担性和质量问题。其他主要挑战包括公众对眼镜的认识和接受度不高、提供屈光服务和配镜服务的合格人力资源不足、政府监督和临床监管有限、服务点稀缺且主要位于城市地区。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估计,仅成人未矫正的近视和老花眼造成的视力损害每年分别为全球带来2440亿和254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相比之下,通过眼镜解决未得到满足的屈光不正矫正需求存在的财政资源缺口估计为160亿美元,这只是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一小部分。解决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可能每年产生超过2500亿美元的净正经济影响。
扩大眼保健服务和眼镜的覆盖范围有很强的卫生经济学理由。例如,用眼镜矫正近视每花费1.00美元可以获得10.50美元的回报,据报道,在某些情况下,学校眼卫生规划的效益成本比可能高达26.4。对于老花眼,近视矫正可以让低收入群体的平均中位收入提高30%以上。
世卫组织认识到屈光不正的广泛影响和已有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可供使用,因此,已采取重大步骤来应对屈光不正的全球挑战。2021年,在第七十四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卫组织会员国核可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全球屈光不正目标:到2030年,眼屈光不正治疗的有效覆盖率提高40个百分点。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认识到有大量眼保健需求未得到满足以及通过眼镜等可获得的干预措施带来实质性改善的潜力。
为支持会员国实现世界卫生大会核准的2030年目标,世卫组织于2024年5月发起了“2030年眼镜”倡议,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屈光不正问题的综合办法。该倡议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在五个战略支柱(服务、人员、教育、成本和监督)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通过关注这些关键领域,该倡议旨在应对在屈光不正护理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增加服务的可及性、培养熟练的人力、提高公众意识、降低成本以及加强数据收集和监测系统。通过“2030年眼镜”倡议,世卫组织正在努力推动全球努力,推广最佳做法,支持会员国实现2030年目标,最终目标是减少视力损害 ,提高全球数百万受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影响的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