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暴发新闻

猴痘 - 东地中海区域, 欧洲地区(欧洲), 美洲区域, 西太平洋区域

2022年6月10日

疫情描述

本篇关于多国猴痘疫情的最新疾病暴发新闻是对先前发布的6月4日疾病暴发新闻的一次更新,介绍了最新数据、关于临床病例描述的一些其它细节、加强集会安全的措施,并再次提供了指导文件概要,包括疫苗接种的指导文件。

疫情速览

自2022年5月13日以来,已有来自四个猴痘不常见或以前未报告过猴痘的世卫组织区域(美洲区域、欧洲区域、东地中海区域和西太平洋区域)的28个会员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猴痘病例(图1)。此外,自年初以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的8个国家也报告了1536例疑似病例,其中59例确诊病例,并报告了72例死亡。

在非洲区域,一些国家持续发现这种病毒并报告了死亡病例,这突出表明需要更好地了解病毒来源、传播动态,并且需要为人们提供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所需的信息和支持。

虽然流行病学调查仍在进行,但在新受影响国家中,报告的大多数病例是通过初级或二级卫生保健机构的性健康或其他卫生服务部门发现的,并且有前往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旅行史,而不是前往已知存在病毒的国家。在长期存在猴痘病例的国家,需要进行更多的分析以便了解持续存在和新增加的感染源。

猴痘在几个区域内突然和意外地同时出现,而且与长期存在猴痘病例的地区没有直接的旅行关联,这表明病毒传播可能已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存在了几周或更长的时间。

世卫组织将全球风险评估为中等,因为这是首次在世卫组织地理区域广泛的多个国家同时报告很多猴痘病例和聚集性病例。

疫情描述

截至6月8日,已有来自四个不常见或以前未报告过猴痘病例的世卫组织区域的28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1285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例可能病例。这表明自上一次在2022年6月4日发布疾病暴发新闻以来,实验室确诊病例增加了505例,而当时报告的是780例。截至2022年6月8日,这四个区域没有报告相关的死亡数字。

在这几个区域报告的病例中,大多数(87%)确诊病例来自世卫组织欧洲区域(1112)。美洲区域(153)、东地中海区域(14)和西太平洋区域(6)也报告了确诊病例。随着报告的数据和每天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并且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数据进行核实,病例数在波动(表1)。

迄今为止,与本次疫情相关的猴痘病例的临床表现始终存在差异。本次疫情中的很多病例并未出现典型的猴痘临床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然后出现集中在面部和四肢的皮疹)。描述的非典型特征包括:仅出现少数病灶或甚至仅出现一个病灶;首先在生殖器或会阴/肛周部位出现病灶且未进一步传播;病灶出现在不同(不同步)发展阶段;以及在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感觉不适或其他症状之前出现病灶。性接触期间的传播方式仍然不清楚;虽然已经知道密切的身体接触可以导致传播,但不清楚包括精液和阴道液在内的性体液在猴痘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形势仍在发展,世卫组织预计,随着在所有区域和国家扩大监测,将会发现更多的猴痘病例。

1. 中欧夏令时2022年5月13日至6月8日下午5时向世卫组织报告或世卫组织通过官方公开来源确定的猴痘病例的地理分布情况

1. 通常没有或以前没有报告过猴痘病例的国家在中欧夏令时2022年5月13日至6月8日下午5时期间报告的猴痘病例

除了新受影响国家报告或确认的病例外,世卫组织继续通过既有监测机制(包括综合疾病监测和应对)收到非洲区域国家[1]持续的猴痘疫情和新报告病例的最新情况。自2022年初以来,截至2022年6月8日,8个国家报告了1536例疑似病例,72例死亡;在同一时期,6个国家报告了59例确诊病例(表2)。现在,这包括来自加纳的病例,加纳以前没有报告过人类病例。尽管2003年美国暴发的猴痘疫情与自加纳输入的小型哺乳动物有关。在长期经历猴痘疫情的国家,加强实验室是一个优先事项,以便能够确认疑似病例。

非洲区域的病死率突出表明,应对的所有要素都需要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认识、风险通报、监测、诊断和实验室支持,还包括区域内的研究和分析。世卫组织正在向长期经历猴痘疫情的国家以及新受影响国家提供指导和报表。

2. 世卫组织非洲区域自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8日报告的猴痘病例[1]

[1]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这里查阅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疫情和其他突发事件周报。

公共卫生应对

世卫组织继续支持信息共享。已经启动临床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以协调全面的病例发现、接触者追踪、实验室调查、临床管理、隔离以及执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在可以进行病毒DNA基因组测序的地方,正在进行基因组测序工作。一些欧洲国家(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公布在本次疫情中发现的猴痘病毒的全长或部分基因组序列。虽然调查仍在进行,但来自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的初步数据表明,检测到的猴痘病毒基因属于西非分支。一些会员国正在部署两种疫苗(ACAM-2000和MVA-BN)作为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措施。其他国家可能有其他类型的疫苗(如LC16)供应。

为了支持会员国提高认识、监测、实验室诊断和检测、病例调查和接触者追踪、临床管理和感染预防和控制、疫苗和免疫以及风险通报和社区参与,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一些临时指导文件。

世卫组织已编写以下文件:

针对公众和风险人群的信息

世卫组织风险评估

目前,全球一级的公共卫生风险被评估为中等,因为这是第一次在世卫组织地理区域广泛的多个国家同时报告很多猴痘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并且与已经多年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没有已知的流行病学联系。这些病例主要(但并非仅仅)是在自我认同属于延伸性网络成员的男性中发现的。突然出现和广泛的地理范围表明,正在发生广泛的人际传播,目前仍然主要在一个人口和社会群体中传播,病毒可能已经存在数周或更长的时间而未被发现。此外,由于目前流行病学和实验室信息有限,实际病例数可能被低估。导致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对先前已知主要发生在西非和中部非洲的感染缺乏早期临床识别、监测有限以及缺乏快速诊断工具。

目前,新受影响国家的传播主要与近期的性接触有关。很可能会在没有确定传播链的情况下发现更多的病例,包括可能会在其他人群中发现。考虑到几个世卫组织区域内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数量,其他国家也极有可能会发现病例,并且会有进一步的病毒传播。人际传播是通过密切接触或身体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灶或皮肤粘膜溃疡(通过面对面、皮肤对皮肤、嘴对嘴、嘴对皮肤的传播)而发生的,包括在性活动期间、呼吸道飞沫(以及可能的近距离气溶胶)或接触受到污染的材料(如家庭日用织品、床上用品和衣物)。

尽管目前对人类和对公众的健康风险仍然不高,但如果这种病毒利用这一机会成为广泛传播的人类病原体,则对公共健康的风险将会增加。如果卫生工作者没有配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来预防感染,他们也会面临风险;虽然在本次疫情中没有报告,但与卫生保健相关的感染风险已在过去有案可查。由于儿童和免疫缺陷症患者(包括艾滋病毒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员)被认为患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更高,病毒在脆弱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可能会增加对健康的影响。尽管对妊娠期内感染猴痘的情况了解不多,但有限的数据表明,感染可能导致对胎儿或新生儿产生不良后果。

迄今为止,在新受影响国家发现且样本经过聚合酶链反应确认的所有病例均被发现感染了西非分支。猴痘有两个已知分支,一个是在西非发现的,一个是在刚果盆地地区发现的。过去,西非分支的总死亡率一直不到百分之一,而刚果盆地分支似乎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以前报告的病死率高达十分之一;这两个估计数都是基于非洲地区普遍较年轻的人口感染情况。

过去的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交叉保护作用。不过,由于天花疫苗接种规划已在1980年消灭天花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停止实施,因此,根据国家的不同,因接种天花疫苗而形成的免疫力仅存在于42至50岁及以上人群中。来自消灭规划的原始(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向公众提供。此外,疫苗对已接种者的保护作用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几个拥有天花和猴痘疫苗的国家正在使用这些疫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虽然天花疫苗已被证明对猴痘有预防作用,但已有一种疫苗获批用于预防猴痘。这种疫苗是基于一种痘苗病毒株(一般称为经过改良的安卡拉巴伐利亚北欧痘苗病毒株,又称MVA-BN)。这种疫苗已获准在加拿大和美利坚合众国用于预防猴痘。在欧洲联盟,这种疫苗已获准在特殊情况下用于预防天花。一种用于治疗正痘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特考韦瑞)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世卫组织已召集专家对有关天花和猴痘疫苗的最新数据进行审查,并就如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疫苗提供指导。

世卫组织建议

在下文中,世卫组织就应对多国猴痘疫情需要采取的行动提出的建议是基于其开展的技术工作,并且参考了与以下现有世卫组织咨询机构的经常磋商结果:传染性危害战略和技术咨询小组;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天花和猴痘疫苗特设工作组;突发事件社会科学技术工作组;天花病毒研究咨询委员会;世卫组织研发蓝图咨询:猴痘研究;新型病原体溯源科学咨询小组;以及特别专家会议的成果。

所有国家都应对皮疹患者在连续发展阶段(在同一发展阶段或在身体的所有受影响部位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出现的相关信号保持警惕,这些症状可能与发热、淋巴结肿大、背痛和肌肉疼痛有关。在本次疫情中,很多人出现了可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殖器周围和/或肛门周围局部皮疹(这不是典型的猴痘症状)并伴有局部疼痛的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例可能出现包括性传播感染在内的继发性细菌感染。这些人可能是在各种社区和卫生保健机构中发现的,包括但不限于初级和二级卫生保健机构、发热门诊、性健康服务部门、传染病科、妇产科、急诊科和皮肤科诊所。

提高潜在受影响社区以及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认识对于发现和预防更多的病例以及对当前疫情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为所有符合疑似病例定义的人员提供检测。检测决定应基于临床和流行病学因素,并且应与感染可能性的评估联系起来。由于可能引起皮疹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本次疫情中非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能较多,因此,仅根据临床表现区分猴痘可能具有挑战性。

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对筛查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以便及早识别疑似或确诊猴痘患者,并进行及时护理、隔离和迅速执行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基于传播的标准预防措施)、对患者进行体检、利用检测确认诊断结果、对轻度或无并发症猴痘患者进行症状管理以及对皮肤病变的进展情况、皮肤病变的继发感染以及罕见的严重脱水、严重肺炎或败血症等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情况进行监测和治疗。

应坚持采取预防措施(隔离),直到病灶结痂、痂脱落、在下面长出一层新的皮肤。

在即将举行的小型和大型集会中,应将信息传递到最需要的人,特别是在可能有密切、频繁或长期身体或性接触的社交网络和性网络中,尤其是如果涉及不止一个伴侣。应尽力避免对可能受到猴痘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进行不必要的污名化。

世卫组织正在密切监测局势发展,并支持与会员国和合作伙伴一起开展国际协调。

关于世卫组织相关文件,请见上文“公共卫生应对措施”部分。为了便于参考,下文介绍了这些文件的主要更新和正在编写的指导文件的要点。

监测和报告

已有最小数据集的最新格式(格式为病例报告表)可供使用,并且已在网上发布了世卫组织猴痘最小数据集病例报告表

供会员国自己使用的一个单独的病例调查和接触者追踪表即将完成编制工作,并将尽快提供各国使用。

实验室检测和样本管理

详情可见《猴痘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临时指导文件》(2022年5月23日)。

风险通报和社区参与

就猴痘相关风险进行沟通并让风险社区、受影响社区、社区领袖、民间社会组织和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包括性健康诊所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参与预防、发现病例和护理对于预防进一步的继发病例和对当前疫情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就这种疾病如何传播、其症状和预防措施提供公共卫生建议以及针对风险最大的人群开展社区参与活动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至关重要。风险通报必须直接且明确,而且对目标受众有吸引力。

任何人与感染者有直接接触(例如面对面、皮肤对皮肤、嘴对嘴、嘴对皮肤),包括但不限于性接触,都有可能感染猴痘。自我防护的措施包括避免与患有局部肛门生殖器皮疹或皮肤病变的人发生性接触,并且限制性伴侣的数量;避免与出现可能是猴痘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用水和肥皂或含酒精成分的凝胶保持双手清洁;以及注意呼吸礼仪。

随着北半球夏季节日、音乐会和其他活动季的开始,与活动策划人合作以确保集会安全非常重要。一些需要人与人之间密切、长期和频繁互动的环境可能构成更高的疾病传播风险。不过,可以将这种集会作为开展外联活动的机会,向特定人群传播公共卫生信息。重要的是,要通过可信的已知沟通渠道,并使用受影响人群使用的语言和术语,尽早、经常和持续地进行沟通。公共卫生主管部门和活动管理者应该共同努力,确保在活动之前、期间和之后向活动参与者传递有针对性的信息。强烈建议与那些同受影响人群有直接和信任关系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密切合作。

如果一个人的面部、手、脚、眼睛、嘴和/或生殖器和肛门周围区域出现皮疹和水疱等出现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疲劳症状,则应立即与其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联系,并进行猴痘检测。如果有人被怀疑或被确诊患有猴痘,则应进行自我隔离、接受检测、进行并发症临床评估,避免与他人进行皮肤接触和面对面的接触,并避免性交,包括插入/接受性口交、肛交、阴道性交,直到所有病灶结痂、痂脱落并在下面长出一层新的皮肤。(见《猴痘的临床管理和感染预防和控制》)。在此期间,可以为病例提供支持性治疗以缓解猴痘症状。照顾猴痘患者的所有人员均应使用上述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基于预防原则,世卫组织建议在康复后12周内在性活动(接受性和插入性口交/肛交/阴道性交)期间坚持使用安全套,以防止猴痘的潜在传播。

在长期出现猴痘病例的国家,居民和旅行者应避免与啮齿动物、有袋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尸体或活体)等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患病哺乳动物接触,并且应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动物(野味)。

世卫组织正在通过猴痘问答、公共传播平台和其他材料持续更新其内容。请见上文“公共卫生应对措施”部分的链接。

卫生保健机构中的感染预防和控制

在卫生保健和社区环境中,执行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缓和控制猴痘传播至关重要;这包括采用一系列的控制措施(行政、环境和工程控制措施)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来降低卫生保健环境中猴痘暴露风险。

卫生工作者应定期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包括对每次患者互动进行风险评估、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患者安置、个人防护装备、无菌技术、安全注射和预防锐器伤害、环境清洁和消毒、正确处理衣物和家庭日用织品、净化和再处理或可重复使用的患者护理物品和设备,以及废物管理。

世卫组织建议对任何疑似或确诊猴痘病例实施基于传播的预防措施。

临床管理和治疗

应为症状轻微的猴痘患者提供对症治疗,例如使用退烧药治疗发热和使用止痛药治疗疼痛。应保持皮肤病灶清洁,充足的营养和补液也很重要。应向患者告知需要紧急治疗的并发症的体征和症状。

尽管不常见,但猴痘患者还是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例如,皮肤病变汇合处易受蜂窝组织炎、脓肿和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等细菌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需要对局部伤口进行细致护理,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结痂期的皮下积液可能导致血管内衰竭和休克,以及导致局部表皮脱落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清创手术和皮肤移植。其他罕见并发症包括严重肺炎和呼吸窘迫;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的角膜感染;食欲不振;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异常和休克的呕吐和腹泻;导致咽后脓肿或呼吸损害的颈部淋巴结病;败血症或脓毒性休克;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导致脑炎和死亡。因此,临床护理应在必要时重点关注临床综合征的管理、营养和水合状态的维持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预防。

应在随机临床试验中对猴痘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并且应收集标准化的临床和患者结果数据,以便快速增加关于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以按照“监控下应急使用未注册试验用干预措施”等扩大获取规程使用抗病毒药物。更多信息见世卫组织研发蓝图的参考文献。

欲了解更多信息,见2022年6月10日《猴痘的临床管理和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快速应对指导文件》

疫苗

猴痘的全球疫情应对目标是控制疫情,有效使用公共卫生措施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明智地使用疫苗可为这项应对工作提供支持。

近期,已有一种疫苗获准用于预防猴痘。一些国家可能持有天花疫苗产品,可考虑根据国家指南用于预防猴痘。一些国家的主管部门可能会提供数量有限的疫苗,但具体情况要看具体国家。

  • 猴痘疫情的控制主要依靠包括监测、接触者追踪、隔离和患者护理在内的公共卫生措施。虽然天花疫苗有望对预防猴痘有一些保护作用,但临床数据有限。
  • 这里提供的大多数临时疫苗接种建议都与核准适应症外使用有关。
  • 天花消灭规划已于1980年结束,一些国家保留了原有天花疫苗的战略供应。目前,不建议将这些国家储备的一代疫苗用于预防猴痘,因为它们不符合当前的安全性和生产标准。
  • 经过多年研究,已开发出新的更安全的(二代和三代)天花疫苗,其中一些可能对预防猴痘有效,其中一种(MVA-BN)已获准用于预防猴痘。
  • 较新的疫苗供应有限,获取策略正在讨论中。
  • 根据目前的风险和收益评估,无论疫苗供应如何,目前不需要也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
  • 可采取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护理、隔离和接触者追踪在内的公共卫生措施来控制猴痘的人际传播。
  • 所有关于是否接种天花或猴痘疫苗的决定都应由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和潜在接种者在个案基础上根据风险和收益的联合评估结果,共同做出临床决定。
  • 暴露后预防:对于病例接触者,建议使用适当的二代或三代疫苗进行暴露后预防,最好在首次暴露后4天内(无症状时最多14天)接种,以防止发病。
  • 建议对暴露风险高的卫生工作者、工作中涉及正痘病毒的实验室人员、从事猴痘诊断检测的临床实验室人员以及国家公共卫生主管部门可能指定的疫情应对小组成员进行暴露前预防。
  • 在实施疫苗接种规划的同时,还应开展有力的宣传活动、强大的药物警戒,并且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试验规程开展疫苗有效性研究以及临床和结果数据的标准化收集活动。

    同一健康

    在长期出现猴痘病例的地区,各种野生哺乳动物已被确定易受猴痘病毒感染。这些动物包括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囊鼠、睡鼠、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等。有些物种没有症状,尤其是那些被怀疑是猴痘病毒宿主的物种(啮齿动物)。猴子和大猩猩等其他物种表现出典型的人类皮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记录在案的证据表明家养动物或牲畜受到猴痘病毒的影响。也没有记录在案的证据表明猴痘能够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不过,仍然存在人向动物传播的假设风险,因此,应采取让猴痘患者与家养宠物保持身体距离、进行适当的废物管理以防止受到感染的人将疾病传播给家中、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易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宠物)以及家养动物周围的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等适当的措施。

    集会

    如果集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密切、长期和频繁的互动,则可能为传播猴痘病毒创造有利的环境,这反过来可能让参与者接触到病变、体液、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质。在已发现猴痘病例的地区,目前不需要将推迟或取消集会作为一项默认措施。可以考虑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降低与此类活动相关的猴痘传播风险:

  • 活动组织者应了解主办地的猴痘流行病学、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以及如果有人出现与猴痘相符的体征和症状时应采取何种措施,包括在哪里可以寻求适当的护理。应与潜在参与者和所有参与活动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人员共享这些信息。
  • 应利用集会机会,开展信息外联和社区参与活动;还应关注活动发生的社会背景,重点关注与边会、计划外聚会以及公共或私人空间的无组织社交活动相关的个人风险行为。
  • 出现与猴痘相符的症状和体征的人应避免与任何其他人密切接触,并应避免参加集会。应该听从相关卫生部门的建议。
  • 尽管猴痘和COVID-19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保持身体距离和勤洗手等在社交聚会中采取的一些COVID-19措施也能有效防止猴痘病毒的传播。
  • 由于经常有报告称性活动期间的皮肤对皮肤、嘴对嘴和嘴对皮肤传播是当前猴痘疫情中的一种可能的传染途径,故应避免与有猴痘症状和体征的人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进行安全的性行为、限制性伴侣的数量以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总体风险。如果适用,可以列出参加集会的出席人名单,以便于在发现猴痘病例时进行追踪接触者。
  • 应向负责处理在活动期间生病的参与者的工作人员提供关于如何识别和管理具有猴痘体征和症状的人员的信息。
  • 在已有猴痘病例报告的活动主办国,应考虑开展风险通报和社区参与活动,并且应考虑在入境口岸采取旨在及早发现有猴痘症状和体征的国际旅行者的措施。
  • 应始终提醒活动参与者对个人的决定和行动负责,以期保护自己的健康、保护与他们互动者的健康以及最终保护他们所在社区的健康。这对于自发的集会或无计划的集会尤为重要。

由于这是集会的标准做法,尤其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更是如此,请主管部门和活动组织者采用世卫组织推荐的基于风险的决策方法,并根据需要考虑的社交活动的大小进行相应地调整。在当前疫情的背景下,应考虑与猴痘相关的风险和因素。

国际旅行和入境口岸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世卫组织不建议会员国对出入境旅客采取任何与国际旅行相关的措施。

任何感觉不适的人员,包括发热伴有皮疹样疾病或被辖区内卫生主管部门认为是猴痘疑似或确诊病例的人员,应避免进行任何旅行,包括国际旅行,直到被宣布不再构成公共卫生风险。根据关于猴痘监测、病例调查和接触者追踪的世卫组织临时指导文件,任何在旅行期间或返回后出现皮疹样疾病的人员应立即向卫生专业人员报告,提供与近期所有旅行相关的信息、天花免疫史和密切接触者的信息。被确定为猴痘病例接触者并因此而应进行健康监测的人员应避免进行任何旅行,包括国际旅行,直到其健康监测期结束。

公共卫生官员应与旅行业者和其他地方的公共卫生同行进行合作,与在旅行中可能接触过感染者的乘客和其他人取得联系。应在入境口岸提供健康促进和风险通报材料,包括关于如何识别猴痘体征和症状、为防止其扩散而建议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需要时如何在目的地寻求医疗护理的信息。

世卫组织敦促所有会员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临床医生、卫生和社会部门合作伙伴以及学术、研究和商业伙伴迅速作出反应,以遏制猴痘的本地传播,进而遏制多国的猴痘疫情。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以免让这种病毒成为一种人类病原体并在长期出现猴痘病例的地区以及新受影响地区进行高效率的人际传播。

更多信息

关于猴痘的更多信息,请见:

世卫组织指导文件和公共卫生建议

查看与此事件相关的所有疾病暴发新闻

阅读更多关于猴痘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