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称为猴痘病毒的正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它主要通过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播,引起有疼痛感的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发烧。它可导致严重病情,并留下疤痕。
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密切接触包括但不限于性接触。其传播渠道是接触以下物质:体液;皮肤或内部粘膜表面(如口腔或喉咙)上的病变;呼吸道颗粒物;受污染的物体。
在动物携带此病毒的地区,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这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动物传给人类。猴痘发生在中非、东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中,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猴子可能会携带此病毒。
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已在全球传播,即使在以前没有猴痘传播记录的国家也报告了病例。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猴痘传播来自人,而不是来自动物。
猴痘通常会引起发热、类似于丘疹或水泡的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症状通常在接触后一周内出现,但也有可能在接触1至21天后开始出现。
刚发病时通常有持续1至3天的发热,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酸痛和严重疲乏。发热期之后是皮肤出疹阶段,持续2-4周病变从斑点(基底平坦的病变)发展到丘疹(突起的硬性疼痛病变),到囊泡(充满透明液体),再到脓疱(充满脓液),然后是结痂。病变后可能会留下疤痕。对于一些人来说,猴痘的首发症状是皮疹。
一些猴痘患者会病情严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会死亡。儿童、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包括未得到妥善控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面临较高的患猴痘并发症以及重病和死亡风险。
预防和控制猴痘依赖于提高社区的认识和教育卫生工作者,以便预防感染和阻止传播。
也可通过接种猴痘疫苗预防感染和重症。世卫组织建议为疫情期间接触风险最高人群(包括与猴痘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和卫生工作者)接种疫苗。童年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可能对猴痘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
为防止传播,应避免密切接触猴痘患者或已被污染的材料。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家中,照顾病人时都应戴上口罩和手套并使用其他个人防护装备。
在可能会发生动物传人的地方,应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的动物,所有含动物肉或动物其它部位的食物在食用前都需要经过适当烹饪。
治疗和护理猴痘患者应侧重于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舒适度,并预防并发症。目前正在开发和测试猴痘治疗工具。